系部动态
寻迹·造物 | 《设计调研》(三):田野上的思政课——以艺术唤醒乡土的生命力
发布时间:2025/03/14
撰稿:
编辑:
审核:
来源:

工美视传
,赞4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教育引导学生发扬劳动精神、深入乡村一线,助力乡村振兴,将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上好特色“大思政课”,本次《设计调研》课程开设别开生面的“田间地头”艺术课堂。

2025年3月7日上午,视觉传达设计系2023级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的70余名学子,在我系副主任李凤、教师张彭云及辅导员于海鹏的带领下,踏上前往栾城上林农庄的调研之旅,探寻公共艺术的在地性,因地制宜利用好农庄当地的树枝、石头、葫芦等自然材料创作艺术装置,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张彭云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公共艺术的在地性

抵达上林农庄后,负责人董丽、胡聪粉老师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简短的开场后,活力四射的热身环节拉开了实践序幕:拔河场上,双方队员紧握绳索、齐声呐喊,展现出“团结一心”的团队凝聚力;在“毛毛虫四人赛”中,参与者默契配合、步伐统一,诠释了"步调一致"的合作真谛。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游戏,不仅让师生迅速打破隔阂,更将合作精神悄然植入每位参与者的心田。

热身结束后,课堂时间正式开始,李凤老师带领学生以“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开启感知训练。在闭目聆听风声鸟鸣、俯身触摸泥土温度的静谧时刻,“安全、合作、感知、感谢、无限、休、林”等关键词逐渐在学生心中具象化。同学们积极讨论,分享自己来到农庄的感受,开始和大自然“链接”在一起。

田野课堂进行时

随后,李老师和张老师以“大地艺术”为切入点,开始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将农庄的树枝、石块、葫芦等寻常之物转化为承载乡土记忆的艺术语言。在老师们的启发下,各小组迅速进入创作状态:有人用轮胎结合树枝创作,有人用树枝编制微型鸟巢,有人在树木之前进行创意编织。创作过程中,师生们时而驻足讨论,时而躬身打磨,艺术灵感与劳动汗水交织成独特的教育风景线。

同学们在创作中

此次课堂还特别邀请了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马树尧教授,以及旅居希腊的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学长赵琦和崔桂竹进行点评与指导,下午的成果展示环节成为思维碰撞的盛宴。几位老师肯定学生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意识与创作思维,启发同学们从“意”“形”“美”的角度呈现作品,关注材料的原生质感和装置艺术的空间性、互动性。学生们专注记录、虚心请教,现场响起此起彼伏的掌声,彰显了新时代职教学子的谦逊品格。

教师们进行点评

部分作品呈现

这场别开生面的"田间课堂",正是新时代职教改革"知行合一"理念的生动注脚,印证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培养德技并修、手脑并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在松软泥土中感知万物生长的节律,在斑驳树皮间读解岁月镌刻的密码,用双手重构当代美学语言。当学子们带着专业工具走向田间地头,不仅是在寻找设计灵感,更是在培育扎根大地的艺术情怀与社会担当。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实践探索,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绽放绚丽之花,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