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部动态
保定市红色文化育人基地系列|走进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5/11/26
撰稿:王晨
编辑:英颖
审核:李建新 杨磊 李乔 王博
来源:

       在河北白洋淀这片水波浩渺、芦苇丛生的水域,曾活跃着一支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他们以白洋淀为战场,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争之歌。如今,在白洋淀景区内,一座承载着这段光辉历史的纪念馆静静矗立,它就是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成为了人们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地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保定第六站——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

微信图片_2025-11-26_084043_766

微信图片_2025-11-26_084135_415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位于河北省白洋淀景区,建筑面积2566平方米,是雄安新区最大的红色文化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分设序厅、全面抗战的爆发与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侵华日军在白洋淀的暴行、雁翎队与水上游击战、端岗楼拔据点、惩处汉奸为民除害、喜迎抗日战争的胜利、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雁翎精神等18个主题鲜明的展厅。通过大量翔实、丰富、珍贵的历史照片、图表、文献资料、流传下来的实物,生动再现了闻名中外的白洋淀雁翎队,神出鬼没、英勇顽强、机智灵活地打击日寇的生动场面和光辉战斗历程,领略昔日烽火之旅的新亮点。

微信图片_2025-11-26_084139_006
微信图片_2025-11-26_084142_650

微信图片_2025-11-26_084146_340

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此后华北多地相继沦陷,侵华日军的铁蹄残酷地踏破了白洋淀的宁静。面对侵略者的暴行,土生土长的渔民和猎户们拿起打野鸭用的土枪,利用淀泊地理特征,勇敢、机智、灵活地反抗日寇,英勇守护家园。1939年秋,中共安新县三区的区委书记徐健等人在白洋淀大张庄村,召集郭里口、王家寨一带的渔村猎户开会,号召他们组织起来抗日,当场有20余名猎户报名参加,并自带枪排、大抬杠(土枪)、火枪。因为战士们常用雁翎堵塞猎枪的引火处防止火药受潮,行驶小船时的队形又像雁群,所以中共安新县委将这支队伍命名为“雁翎队”。抗日战争期间,在党的有力领导下,雁翎队打鬼子、端炮楼、除汉奸、截敌船。

在白洋淀,流传着一首家喻户晓的民谣:“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从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队解放安新县城,由最初的20余人发展壮大到120余人,与敌交战70余次,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击毙、俘获日伪军近千人,曾被冀中军区评为抗日先进集体,在抗日战争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不朽的精神。它让我们铭记那段烽火岁月,感受雁翎队的英勇无畏。让我们带着这份精神力量,在新时代砥砺前行,不负先辈期望!